今天到 Beatrice 婆婆家裡坐,偶而談起她的老電視,她說想換新的了, Phil 說去什麼什麼連鎖店問問意見吧,沒想到 Beatrice 說她打算到村裡的電器店買。我聽著呆了,她的村,就是小得只有三數間店子那種,黑森林這種小村讓我不解的地方,是它總有一、兩間像已倒閉其實仍生存的電器店,價錢一般比連鎖店或網上店貴。我當然問,誰還會到哪兒買電器呢? Beatrice 她也曾經從大型網上店買過洗衣機,有天這洗衣機壞了,她至電維修服務,人家說要十天後才能到她的小村,那時一家四口的衣物兩三天便堆出小山來了,怎能等十天呢?於是從此幫襯能提供即日上門維修的小村電器店。在她,這不是沒選擇的選擇,她說開初多付點,日後服務多一點好一點,電器再老也沒有保用期已過的問題,這是一種投資,所以她買得非常樂意。
有時我想,香港樓市若像德國樓市的平淡,多好。 Phil 爸媽的租金,三十六年不變,我這兩年間不時看租務小廣告,租金真的上落不大。 Phil 說德意志法例規定,房東每兩年只能加一次租,加幅也有法例限制。回想起來德前在香港租住的村屋,同樣的兩個房子,同樣的房東,我樓下的鄰居比我遲半年入伙,租金已比我多付近一倍。德意志每村每鎮都有民間租戶協會,為租戶和房東 (當然要先入會,不過年費只需五十歐) 提供租務上的法律意見及服務。而低收入 / 接受政府生活緩助的家庭,能得到相當可觀的居住津貼。生活苦時我會叫自己想,其實德意志也不太糟,起碼這兒有較為人道、公義的制度。我總相信,人要先安居,之後才能樂業,香港卻把道理反過來活,人要先苦幹 (能樂業者我想是幸運的小數),之後或許能安於斗居,這,雖然香港地小人多,但其實並非必然。
儘管現在很多人是樓市興旺的既得利益者,想想我們的下一代,要是他們不能沾上豪門的金邊,或不能成為出色的炒家,要是他們只能像百萬蟻民一樣踏踏實實的幹一份朝九晚五或開一個小店 (若小店仍有生存空間的話),就是月入三數萬,在十數年後的香港,仍未必能買得起一個家。
但當然,我們都說,無奈呀,社會大環境不變,升斗小薯根本只能隨波逐流,我明,所以看著老家這幾年的變,我雖然人在外頭,但仍萬分無奈。
我家樓下的店舖,租約一完,領滙就狂加,都紛紛結業了。屋邨居民需要的,是十元八塊都有交易的店舖,不是更多7仔Ok麥記萬寧,一家酒樓結束,就有幾十個家庭受影響,無奈。
ReplyDelete沙田我以前放工會去的街市,年前也給領匯拆了,我回港時想帶 Phil 去,但已變了日式百貨...香港最有特色最本土的文化都給上層社會的 money-making machines 視作發展障礙,既可笑又可惜。
ReplyDelete